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政要闻 > 25个部门共同发力 中国房企养老产业实践再增信心

25个部门共同发力 中国房企养老产业实践再增信心

   发布日期:2016-11-11

来源:梅州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宜居环境需求与现有居住环境不适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国家层面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产业,但由于投 资回报周期较长等各种原因,不少企业尤其是资源聚集度较高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并未呈现出十足的热情和信心。

  10月12日,由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25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作为我国制定的第一个关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该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老年宜居环境体系。

  “养老服务产业是人人关心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形成养老与健康、旅游、家政、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当前,我国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急需破解,一批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过程中,如何将一批自然环境适宜旅居地区的库存房屋与正在兴起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生养老旅居方式结合起来,在业内形成合力,把这一新兴业态做大做强,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10月18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老年住区百城(企业)联动项目信息交流会上如是说。此次交流会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共同主办。

  宜居环境建设是基础

  眼下,我国社会生活环境正从“成年型”向“全龄型”转变,就养老问题而言,宜居的住房和社区生活环境是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必要基础。上述指导意见提出,今后需加强“住、行、医、养”等硬件设施环境的优化,提升新建住房的适老化水平,推动老旧住房的适老化改造,改善社区环境的适老化状况,多措并举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支持性环境,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独立、功能维持和社会融入。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会上强调,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应该是“标配”,而不是“高配”。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吴玉韶还介绍说,今后一个时期,全国老龄办将与各相关部门一起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国家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单位和新闻宣传出版部门的合作,加大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普及新的理念,营造社会氛围,增强理念认同和行动自觉。

  “近些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的政策支持下,养老服务业、老年住区建设有所推动,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不少。从事老年事业的相关企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更应该就老年人具有共性的行为规律和消费特点多做系统性研究,进而进行模式创新、设计创新、产品创新,补齐我们原来没想到的、没看到的各种短板,推出满足老年居住者需求的宜居环境和特色服务。”刘志峰表示。

  要有全产业链思维

  就养老服务产业而言,除了打造宜居环境外,相关企业实践还需要有全产业链思维,不能只盯住“地产”这块蛋糕,对大多数老年人而言,他们需要的不只是适合养老的房子,更多需要的是与养老有关的各种服务。

  在中国房企养老模式探索方面,目前比较形成体系并有一定知名度的主要有绿城集团的学院式养老、上海亲和源会员制养老、北京太阳城CCRC式养老、北京泰康之家金融组合型养老、海口恭和苑旅居式养老等。尽管如此,但在全产业链探索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目前,在养老产业实践方面,很多行业标准都还没有成型,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今后需要充分正视这个行业存在的问题,通过推动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落地,强化‘互联网+’思维在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蓝城集团执行总裁傅林江表示。

  对此,保利健康产业投 资管理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沈毅也分析表示,中国房地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白银时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一定是众多房企的工作重点。“目前政府倡导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养老模式,保利地产(600048,股吧)坚持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出发培育养老产业,进而打造‘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不仅如此,从事养老产业实践,还一定要专业、专注,正如江苏澳洋优居壹佰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国所言,在坚持走精细化路线、用心做好产品的同时,要尽快形成相关运营模式及运营体系的标准化。

  在经营理念创新方面,中国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凤泊表示,养老产业实践要突围,就得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多用“金融+”思想、“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才有新思维。